姓氏 拼音:H
    1简介


    华[华、蕐、荂,读作huà(ㄏㄨㄚˋ),不可读作huá(ㄏㄨㄚˊ)]

    华氏是汉族姓氏,源出于子姓。周朝时,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好父说,说的儿子名督,字华父,又称华督,在宋穆公时任太宰。当年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本来有个世子叫与夷,可是宣公临死时却按照殷人的习惯把君位传给了穆公。为了不忘哥哥的恩情,宋穆公临死前把大司马孔父嘉辅佐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而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派往郑国。实际上,这种“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并非殷人的习惯,夏、商、周三代的传位都有这种习惯,原因都是因为世子太小。与夷做了国君,就是宋殇公。宋殇公是一个喜欢打仗的人,他不知从哪听到了风声,说公子冯要回国争夺君位,因此战乱频起。宋殇公即位十年,竟然打了十一次仗,弄的宋国百姓叫苦连天。华督和公子冯是好朋友,一向反对殇公伐政的。后来他看中了孔父嘉的妻子,就一直想除掉孔父嘉。正好机会来了,华督制造谣言说宋国连年争战都是大司马孔父嘉的主意,愤怒的民众信以为真,纷纷聚集到华督门前,要求他主持公道。华督先是假意推辞了一番,然后做无可奈何的样子,领着民众冲进大司马府,杀死了孔父嘉,抢走了他的妻子。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妻子貌美而送命的,孔父嘉是第一人。宋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震怒,要治华督的擅杀重臣、杀人夺妻的罪,华督非常害怕,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宋殇公也杀了,然后从郑国迎回公子冯继位,是为宋庄公。华督杀一君迎一君,不但无罪,反而有功了,从此,华氏执掌宋国国政二百多年。华督的孙子华孙,官职御事,以祖父字命氏。华督的曾孙华元也是春秋名臣,曾约会晋、楚等国举行“弭兵大会”,使中原战火平息了十几年。
    2起源


    华(huà)姓源出有:神医华佗、国家主席华国锋、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姓
    华姓
    源流一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商纣庶兄微子启以奉汤祀的。商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商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无论是姒姓的一支,还是子姓的一支,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
    孔子
    孔子
    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捷的二儿子太子华,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卫文公毁、许男爵、曹昭公班、陈世子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郑世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源流四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察哈尔(今黑龙江、俄罗斯勃力)。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所冠汉姓为赵氏、严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源流六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⑴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_,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华姓
    华姓
    ⑵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阿赉氏:AlaiHala,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
    ⑵.满族瑚锡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源流八

    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锡伯族华西哈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中记载,锡伯族华西哈里氏,亦称瑚锡哈里氏,后有黑龙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
    锡伯族、满族华西哈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
    华姓
    华姓
    3家谱

    天津华氏南支宗谱,(清)华长卿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南开本世累表,记事至清光绪年间。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华氏宗谱,(清)华承彦续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华氏通四堠阳晴云公支宗谱十三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华步照、华钟灵等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华氏通四公悌公支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鸿模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该族在镇江、无锡等地。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丹徒华氏重修宗谱六卷,(民国)华乃庆,华坤全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注:书签题《朱方华氏族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家谱八卷,(清)华毓琮纂修,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版心作《华氏传芳集》。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闵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清)华希闵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有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自序。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山桂公支谱十二卷,首三卷,(清)华文柏,华学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清乾隆十四年始修支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八奇二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华镜宇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卖囿公始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华允中等续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传芳集附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允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一名《无锡鹅湖华氏宗谱》。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传芳集附宗谱十卷,首一卷,附二十九卷,(清)华允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锡山华氏通九支六修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华宗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注:清乾隆二十四年华德昌始修。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怡隐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鸿模序,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华锡华氏奇一支宗谱八卷,(清)华国贤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注:清光绪七年华鸿模始修支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鹅湖华氏通四兴二支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华季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德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澹然公支宗谱九卷,首一卷,(清)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版心作《华氏宗谱传芳集》。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怡隐公支谱十五卷,(清)华开骥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勾吴华氏本书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渚纂述,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民国)华瑛匡、华廷献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华樽木刻活字印本。注:原题《华氏宗谱卷之七~补奇五支子升派》。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十支十四修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华锦球纂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铅印本二十二册。注:元至正间华木春始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
    馆。
    江苏无锡华氏谱略,附吴锡华氏谱跋,(民国)许同华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华氏宗谱华氏先贤像记,(民国)华保真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清)华大铭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八卷,(清)华汝忠等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民国)华鹤荣修,华岳荣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华氏宗谱十四卷,(清)华元燮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寿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又名《萧山渔浦华氏宗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姚江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残存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清)王怀忠,华安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华安兴,王怀忠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石鸿泰,华节法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大贵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享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栎阳华氏宗谱,(民国)华康顺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思训堂辑,新邑庆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四卷,(民国)石鸿泰、华节义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常山才里华氏宗谱,(民国)华舍文重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氏宗谱,(清)华重民纂辑,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礼耕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氏西房支谱,(清)华赞孝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氏潭子头门楼下支谱,(清)华钧谋等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钟湖俞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寅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东陵邵氏宗谱四卷, (清)邵小饭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墙潘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江华氏四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华懋衡等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重庆合川华氏续修族谱一卷,(现代)华隆思主编,20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华林胡氏宗谱,(清)胡照南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清)华希闵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山桂公支谱十二卷,首三卷,(清)华文柏、华学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科
    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有两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
    江苏无锡华氏谱略,(民国)许同华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华氏宗谱华氏先贤像记,(民国)华保真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清)王怀忠、华安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华安兴、王怀忠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石鸿泰、华节法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北界乡岱根村。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望闵等纂,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世系原本,(清)华魁等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宗谱八卷,末一卷,(清)华鸣玉等纂,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学炯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附华氏通九支文献考一卷,(清)华允中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锡山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附一卷,华宗敬等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第十一~二十四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卷上册、第二十八卷、卷首、附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无锡鹅湖华氏通四兴二支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华继先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听彝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四乐农公支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支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培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先贤象记一卷,(清)华鸿山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玉铿堂华介福摹录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先贤图像一卷,(民国)华保贞等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重刊华氏祠墓始末记二卷,(民国)华学瀚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文苑阁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六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春祥风华氏宗谱一卷,(清)孙承祚等纂,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4字辈


    山东
    山东济南华氏字辈:“凤振文武秀隆兴世道平”。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汝炳承连延允中继世长”。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永秀振魁风守孝德”。
    山东东阿华氏字辈:“廷德泽士西书培凯昌乐”。
    山东青岛华氏字辈:“振启方泽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山东青岛、吉林华氏字辈:“永云景树显振启芳泽玉”。
    重庆
    重庆合川华氏一支字辈:“祥长光懋建元子继承先学盛文名显廉平治道贤”。
    重庆合州华氏一支字辈:“朝云斌中国(正)世代永兴隆祥长光懋建学道文名显元子继承先”。
    重庆北碚华氏支脉字辈:"天上必有大德永成 兴贤启秀美含章 家闻帮达绍书香 粹品光辉联映兆 芳型炳蔚长发祥。"
    广西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益德必肇庆盛传宗家道荣昌永远福堂”。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日德友召庆盛(正)传忠家道荣昌永世福堂”。
    河北
    河北固河华氏字辈:“和风振兰如闻征燕”。
    河北高唐华氏字辈:“一振(洪)同林兴立”。
    河南南阳、浙江丽水华氏字辈:“清绍祚德远道承宪泽长传嗣启元会佩中兆文光”。
    浙江
    浙江东阳岘北蟠溪华氏字辈:“仁庸隆一良时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国应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启显光志立人品士昌占亦乃可式顺展高岳才”。
    浙江苍南县蒲城和台州玉环字辈:允(永)怀孝慈 
    湖北
    湖北丹江口华氏字辈:“先兆克勤”。
    湖北通山华氏字辈:旗世可尚道祖功永成先绪克正明传厚德善修如庆
    湖北随州华氏字辈:“文章光国运道德正嘉义诗歌延辉侧礼仪传家伦”。
    辽宁
    辽宁大连华氏字辈:“于传吉玉政承仙”。
    江苏
    江苏无锡华氏字辈:“德先开人文启尔道”。
    江西
    江西崇仁华氏字辈:“春和云祥运新道昌”。
    江西于都华氏字辈:“典叙攸传教明中天“。
    江西华氏字辈:“胜翊文明志 世德垂芳远 光荣福禄寿”。
    四川
    四川简阳华氏字辈:“祖庭万兴旺承天元尚明德启文光正中发永从祥”。
    天津
    天津华氏一支字辈:“永起长文国宝乃昌”。
    其它
    华氏一支字辈:“安邦定国正大光明天立万代荣华富贵”。
    5始祖
    编辑

    华父督,一作宋督,字华父,名督。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
    6迁徙


    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位,人口约八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1%左右。
    先秦时期,华姓活动于河南一带。宋朝时期,华姓大约有1万8千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2%,排在第二百六十位以后。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明朝时期,华姓大约有12万7干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为华姓第一大省,约占华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浙江、湖北等。全国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华姓聚集区。
    7分布


    当代华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3%,排在全国第一百八十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华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吉林、陕西、河南、浙江,这五个城市的华姓人数大约占华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安徽、福建、上海,这五省市的华姓又集中了24%。全国形成以东方江浙、东北吉林、西北陕西、中原河南、南方广东为中心的五个华姓分布区。华姓人群在浙沪、苏皖赣闽粤大部、湖南南部和西北、鄂渝川大部、云南北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陕甘南部、黑吉大部,华姓人口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1%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6%,居住了大约69%的华姓人群。在福建东南、赣湘黔桂大部、湖北东部、广东南部、海南、云南南部、重庆西南、四川东南、青海东部、陕甘中部、宁夏大部、豫鲁南部、辽宁大部、吉林西北、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部,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24%的华姓人群。
    8郡望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沛 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泗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9堂号
    编辑

    武陵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记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朝末君纣王的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商丘以东至江苏铜山以西一带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氏。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1] 
    宗族特征:华姓名人众多,群星闪烁,自得姓以来,世代显达,两晋以前北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贵,《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录有华姓名人八十七位,数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来讲,丝毫不见逊色。2、华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从一个偏面反映了华姓在宋代时的显达。名人精粹。
    10名人


    华佗

    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
    华佗
    华佗
    华罗庚

    (1910—1985),江苏金坛人,中国著名数学家。
    华蘅芳

    江苏无锡人,清末数学家。致力于翻译工作,译出算学、地质学等书十七种,包括《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轩算稿》。
    华建敏

    男,汉族,1940年1月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10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书记,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
    华士飞

    男,汉族,1947年4月生,上海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党委副书记、司令员,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原总经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届党委委员。
    华彦钧

    又名阿炳,(1893-1950),江苏无锡人,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
    华君武

    (1915-2010),祖籍江苏无锡荡口,出生杭州;中国著名漫画家;1938年到达延安,华君武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华君武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后在“文革”其间受批斗;1979年华君武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10年6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华秋萍

    (1787-1859):名文彬,字伯雅,江苏无锡人,清代琵琶演奏家。
    华喦

    (yán,同“岩”)(1682-1762以后,一作1682-1756)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福建临汀(福建长汀人)人,侨寓扬州。清代著名画家。工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尤以人物见长,随意点染,无不佳妙。 (华喦: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为扬州画派代表之一。诗亦古质、兼 工书,时称三绝。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华中一

    (1931—2007)江苏省无锡市人,教授。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物理系。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电子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真空学会理事长,国际真空科学技术与应用协会(IUVSTA)执行委员。
    华岗

    (1903-1972)浙江龙游县人。 华岗同志是中共早期职业革命家、编辑家、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华元

    华督曾孙,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执政四十年。虽曾战败遭讽,但致力弥兵,志意可嘉,也不失为一份创造。
    百家姓
    百家姓
    华毋害:西汉将领。以越将从高祖起于留,定三秦,击臧荼,有功,封为终陵侯,谥齐。
    华歆

    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三国时魏国大臣。曾依孙策,后附曹操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为军师,转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为司徒。明帝时,任太尉,进封博平侯。
    华峤

    华歆孙,华表子,西晋史学家。官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记东汉一代史事,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如今已散佚。
    华恒

    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颍川令。西晋亡,南渡。领国子祭酒,封苑陵县侯,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身后无余财。
    华镇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官吏。神宗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
    华温琪

    宋州下邑(今安徽砀山)人,五代梁唐间将领。少从黄巢起义,巢败后,仕后梁,官至齐、晋二州节度使。入后唐后,官至镇国军节度使,后以太子太保致仕,以固守称胜。
    华云龙

    安徽定远人,明初将领。从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洪武三年,论功封淮安侯。
    11祠联
    编辑

    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汤;望出武陵:全联典指华氏源流和郡望。
    西岳世泽;谯国家声:上联典指西岳华山。下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
    江表纳士;中州恤仁: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华轶,泛爱博纳,流亡之士,赴之如归,深得江表人士欢心。下联典指晋华谭,永宁初为郏令,时逢饥荒,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
    神医世泽:帝母家风:上联典指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精通内、外、妇、儿、针炙诸科,尤其擅长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首创用麻沸散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编创“五禽戏”,强调以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后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下联典指传说中伏羲氏的母亲华胥,相传她在雷泽踩了大人的脚印而生了伏羲。
    术精方药;政尚廉平: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名医,精方药针炙。下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华康为官直廉而平。
    五言通用联
    神医名万古;妙算功千秋: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公元?~208),精内、外、妇、儿、针炙各科。尤擅长外科。号称“神医”。下联典指当代数学家华罗庚(公元1910~1991年),江苏金坛人。1946年任美国普林士顿大学客籍教授。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他喜欢写诗词,在《治学》中提出了“妙算还算拙中来”,“一分辛苦一分才”的观点。
    首创五禽戏;高扬二胡曲: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下联典指现代同间音乐家华彦钧(公元1893~1950年),小名阿炳,后因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江苏吴锡人。做过道士和吹鼓手,后沦落为流浪艺人。传谱有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作。
    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弦:此联采用华罗庚自对联。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华罗庚、何祚庥以及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多人。途中无事,华罗庚以“三强韩赵魏”为上联,一时无人以对,华罗庚便对下联“九章勾股弦”。这里“三强”是双关语,一是指团长钱三强,二是指战国时期三强国韩、赵、魏。“九章”也是双关语,一是指考察团团员赵九章,二是指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被誉为妙联。
    六言通用联
    天漫人华风趣;地大物博妙心:此联为现代书画家石鲁赠画家华君武联。
    七言通用联
    烈妇哭夫而变俗;帝母履迹之钟灵: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华周战死于莒,其妻哭夫而变国俗。下联典指伏羲之母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
    江表得欢心之颂;中州勤抚恤之仁: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轶,字彦夏,汉末名臣华歆的曾孙,少年时就才华出众。永嘉年间官江州刺史,广施博爱,接纳贤才,流亡之士多投奔他那里,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广陵人华谭,字令思,博学而有口才。太康年间举秀才,官侍中。永宁初年任郏县令,正值境内饥荒,他倾心抚恤,很有政绩。后历官镇东军谘祭酒、秘书监。著有《辩道》三十卷。
    活人功盖三分国;寿世方传十卷书:此联为江苏省扬州市华佗庙联。
    立志宜与青云齐;身居不使白玉玷:此联为清朝名人华世奎书赠佚名联。
    岐黄以外无仁术;汉晋之间有异书:全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别名旉,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行医足迹遍及今皖、鲁、豫、苏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创“五禽之戏”,提倡防病为主。后因不为曹操治病被杀。死前,曾将他的行医经验《青囊经》交与狱卒,狱卒怕事不敢纳,他愤而焚之。现存《中囊经》,为后人伪托。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
    术妙长生,得岐黄秘绝;书成汉妃,擅文学芳心:上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史学家华峤(公元?~293年),平原高唐人(今山东高唐)。历任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祭酒,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永嘉之乱后,其书散失。
    秘籍搜奇,擅博学能文之誉;髫龄别父,受终身行孝之旌: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峤,字叔骏,汉末名臣华歆的孙子,博学多闻。初为尚书郎,武帝时,典中书著作,升侍中,惠帝时历官尚书监。因《东观汉记》过于繁琐,他撰写了《后汉书》九十七卷,张华等人称他有良史之才。元康年间封乐乡侯。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无锡人化宝。东晋义熙末年,父亲华豪去戍守长安,临别时,对八岁的华宝说:“我回来给你行冠礼(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为成年,进行加冠礼)。”后来长安陷落,父亲战死,华宝记着父亲的话,七十岁了也不结婚。有人问及,他会痛哭一整天,不忍心回答。南朝齐建元年间,高帝下诏旌表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