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拼音:Q
    源流一

    钱姓源于有熊氏。有熊氏是史传中上古华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居住在有熊,建立有熊国,故后世以有熊氏相称。以有熊氏作为氏族称谓始于少典。史传黄帝、炎帝都为少典之子,都是来自有熊氏一个分支,后世也称
    钱孚
    钱孚
    炎帝、黄帝为神农氏与轩辕氏。[1] 钱姓是黄帝这一支,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彭、己(jǐ)、董、秃、妘(yún)、曹、斟(zhēn)、芈(mǐ)等地,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kù)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生六子,坼(chè,裂开之意)剖而产焉,其三子曰彭祖。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自己的姓氏——“籛”字去“竹”头简化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铿氏。彭祖姓籛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出自周朝颛顼帝(颛顼是黄帝之孙)裔孙彭孚(又名钱孚)的官名,属于以官职为氏。始祖钱孚,官拜周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官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九府泉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九府泉人(史料载,为彭城伯系世袭),亦称九府钱人,在古代,“钱”字
    泉府上士 彭城伯
    泉府上士 彭城伯
    于“泉”字相同,取泉之不绝之意,皆指钱币。九府泉人隶属天官府司管辖,为王室重臣之一。在史籍《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钱古作泉字。”在典籍《正字通》中记载:“九府者,掌财帛之官也。历代便之。周景王铸大钱,曰宝货,肉好有轮郭,以劝农赡不足,百姓蒙其利。钱形似璧,故亦称肉好……纪钱制者,唐张台封演有泉谱,陶岳有货泉录,宋洪遵有泉志,马端临有钱币考,彼此异同。”
    在九府泉人(九府钱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钱氏、泉氏,后泉氏亦多改称钱氏,世代相传至今。此支仍为彭姓演变而来。
    源流二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积极汲取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为例,在古今很多少数民族当中,都可发现汉姓的使用,如在当代的满族、回族、苗族、壮族、蒙古族、彝族、藏族、黎族、土家族、哈尼族、布依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有钱姓的存在。当然,他们无论从血统还是来源上都与由彭祖或彭孚而来的钱姓主源有所不同,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来分,其中有些是汉族融入者,有些则是各族中依形势自行改姓者。
    满族钱姓满族原本没有钱氏之姓,清代之前满族又称女真,是居住于东北长白山一带的少数民族,所用姓氏自然也都是本民族所固有的,如完颜、叶赫等等。明末清太祖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时,出于战略上的需要,他创制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八族制度以统辖女真各部。以后随着统治地域与人口的扩大,清太宗皇太极又以境内汉人和蒙古族为基础创建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清军入关后,汉军八旗大量吸纳中原汉人,规模不断壮大,钱姓也相应出现于其中,由于经过清代的长期融合,汉军八旗中的汉人大多满化成为满族,而不少满族人户则因汉化开始采用汉姓,尤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清王朝倒台,迫于形势压力,大批满族纷纷改姓汉姓,作为汉人大姓,钱姓自然是选择之一,满族钱姓因此大为扩大,并出现了不少名人。如北京近代著名表演艺术家钱金福就是其中之一。另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河北隆化县有关资料记载,满族的钱姓世居烂泥河,后来又迁徙他处,其姓氏一直使用至今。
    哈尼族钱姓出现也相对较早。据《明清土司通纂》和《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等书记载,哈尼族钱姓在明清时就是一个势力较大的姓氏,居住在临安府一带的钱姓人中还有人担任过土司副长官的职务,其后裔一直到今天在当地仍有较大的影响。另外有一些由改姓而来的少数民族钱姓。中国当前不少的少数民族钱姓人,其姓氏历史上并不是钱,而是通过同音转译等形式改姓钱的。如据《中国人的姓名》等书记载,蒙古族的钱姓来自蒙古姓“敏罕氏”,由于“敏罕”一词的蒙古含义是数目字“千”,与汉姓“钱”谐音相近,因此这些人在与汉人交往时,往往将本姓简述为钱,以至相沿至今未改。此外彝族钱姓也同样是由本族旧姓“都普”转音而来,成为中国钱姓中的一支。另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和《清代台湾之乡论》等的记载,台湾的赛多族人原有以沙拉湾为姓者,后来也都改为钱姓。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苗族、壮族、藏族、黎族、土家族、哈尼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怀柔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钱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汉族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赐姓是中国古代帝王彰布皇家威仪、昭示荣宠、褒奖臣属、邀集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代十国时钱镠(Liú)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吴越臣僚先后被赐以国姓“钱”,而改姓为钱。《宋史·吴越钱氏世家》称,吴越王钱镠“与战士多赐己姓”,至忠懿王钱弘傲临朝称制,这些因赐姓而改姓钱氏之人“皆称同宗”。如今属于这种赐姓的钱姓人仅见于台湾高山族土著中,据《台湾姓氏源流》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台湾高山族土著七姓中有一支因忠于朝廷,有功于国家,被乾隆帝赐姓为钱,此后相沿不改,迄今仍为钱氏。
    合姓,即是合并而成的姓氏,是中国姓氏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变异现象。钱姓的合姓是钱姓与其他姓氏合并或联姻的结果,以钱王、钱赖两姓人数居多。如钱王姓就是由钱姓和王姓协商合并而成,最早出现于浙江崇德(今桐乡)一带,以后又迁往浙江的其他地区及江苏、福建、安徽、广东甚至台湾、香港等地。钱王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当年崇德两姓族人出于人员互补、消除纠纷的目的而试图通过平等合作的方法寻求共同发展的最佳手段。至于钱赖姓,基本也是由钱姓和赖姓合并而来。据《台北文献》所载《犹他家谱学会在台搜集族谱报告》一文报道:在如今的台湾,便生活着一些以钱赖为姓的人。不过他们大多是钱姓与赖姓通婚后的主妇及子女,尤其是受西方从夫姓的文化传统影响,很多赖姓女姓婚后在保持自己原有姓名的同时,在前面又冠以夫姓,形成复姓。
    2寻根溯祖


    宋人郑樵《通志 · 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
    百家姓-钱
    百家姓-钱
    颛顼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即泉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 ? 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籛”,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2] 
    3人口迁徙


    总体上,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繁衍发展——秦朝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因避王莽战乱,徙居乌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钱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广东、辽宁等省市均有钱氏后代的聚居点。具体各时期迁徙发展如下:
    秦汉时期

    虽然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但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寂寥少闻,整个先秦时期见诸史籍记载的仅有
    钱姓
    钱姓
    隐士钱丹一人。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委命为御史大夫,由于御史大夫在秦代是专门负责掌管朝廷监察、纠劾百官之权的三公要职,位尊而权重,一般非皇帝股肱亲信不得担任。故而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鹊起,饮誉一时,一向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然而在钱产及其宗族的发展渐入佳境之时,秦王朝却因长期的暴政苛刑最终引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并很快崩溃垮台,此后项羽、刘邦楚汉相争,天下大乱,一时狼烟四起,生灵涂炭。钱产亡故后,其后人为躲避兵燹之苦,便纷纷离开京师咸阳重返家乡下邳。
    魏晋时期

    魏晋之后,江南乌程(今湖州吴兴)、长兴(今属湖州)等地的钱姓宗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尽管这时中国北方仅仅经历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就再度陷入到持续不断的割据纷争之中,进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分裂时期,但中原百姓为躲避北方日渐频炽的战乱而大规模南迁所引发的“永嘉南渡”却给原本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江南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南渡不仅使江南人口大增,也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同时由于这些人口南迁后仍大多保持着分宗别姓聚族而居的生活习惯,这就使江南钱姓伴随北方钱姓的南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但人丁兴旺、福祚良多,而且名人贤士层出不穷,出将入相者甚众,逐渐成为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影响日益扩大。如三国曹魏时,长兴人钱盛官居庐江太守(治今安徽合肥),钱瑞历任青、冀二州刺史、龙骧将军。
    入晋后,汉高密侯钱咸九世孙钱弥迁家于长城(今浙江长兴东),官至大司农
    钱姓的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
    钱姓的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
    、辅国将军,封豫章县(今江西南昌)侯。同时,长城人钱宠积功封授东迁县(今浙江湖州东)开国侯,钱迪升太子太傅,钱祥拜伏波将军,钱岳任步兵校尉,钱凤任大将军铠曹参军。此外,钱端、钱广、钱象等人也都是这一时期知名一时的风云人物。直到此时,江南钱姓仍以乌程、长兴以及附近的长城、东迁等地为主要聚居区。由于这些地方从三国孙吴时就隶属于吴兴郡管辖,所以吴兴自然也就成为当时钱姓最为瞩目的地区,进而跻身于钱姓著名郡望之列。
    南北朝时,钱姓依旧以传统的几个聚居地为中心发展。不过,随着钱姓宗族的日渐活跃,江南钱姓已不再拘于吴兴一地,而开始向南方的其他一些地区发展,足迹渐遍于今两湖、广东等地。
    隋唐时期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用兵江南,掳获陈后主陈叔宝,灭亡了陈朝,结束了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两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天下复归于统一。这一时期南北畅通,社会安定,经济渐趋繁荣。其后不久,李唐代兴,因袭隋制,继有四海,通过隋唐诸帝的不懈努力,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迎来了以隋唐盛世为标志的全盛期。而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钱姓宗族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仍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等北方城市,因此钱姓族人往往以出仕、经商等形式,开始流向北方,出现北迁趋势,并逐渐遍布于中原各地。
    隋代由于国祚短促,钱姓宗族尚不彰显,仅有长城人钱秀卿与钱伯仁两人入朝分别担任伏波将军与散骑常侍之职,影响颇为有限。进入唐代,钱姓不断壮大,活动范围相应拓展。唐初,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行有不少中原钱姓将佐,后多在福建落户生根,成为福建钱氏的先祖。而随后出现的钱九陇与钱起这两个一武一文家族,则成为唐代钱姓的代表。
    吴越王钱镠
    吴越王钱镠
    唐末之际,杭州临安人钱镠(Liú)【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卒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少时迫于生计曾为私盐贩,后投军,唐乾符年间为石镜将董昌的部校,后渐由偏将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剿灭地方叛臣的过程中,占有了两浙之地,维护大唐一统。唐光启三年(887),董昌为越州观察使(今浙江绍兴),自杭州移镇浙东;唐以钱鏐为杭州刺史,从此独据一方。唐景福二年(893年),钱镠升任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唐乾宁三年(896年),董昌称帝,钱鏐劝其放弃称帝无果,遂灭董昌,得越州。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钱镠为越王。公元904年,改封吴王。及朱温建梁,始封钱镠为吴越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钱氏王朝建立,从此开启长达近百年的吴越国治理、发展、繁荣时期,并与后来的赵宋结下不期之缘,“赵钱孙李”由此而来。
    宋元时期

    经过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至北宋建立时,整个钱姓宗族已呈现出一种全面繁荣的态势,影响渐广。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继位,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而吴越国国力强盛,有抗衡之资。吴越国王钱镠之孙忠懿王钱弘俶,遵循王祖钱镠“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不受大的损失,避免生灵涂炭,做了一次伟大的放弃,他做出了一个痛苦而明智的抉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纳土归宋,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数献给宋朝,再次促成中华统一。
    所以吴越钱氏王族没有遭受通常改朝换代时国破家亡、惨遭杀戮的厄运,在入宋后大多仍能入仕为官,继保荣贵,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中国北方一度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人口损失严重,并出现了南宋与金朝长期的对峙局面,由于江南地区远离战火,且南宋定都临安,因此,钱姓宗族的发展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不过,两宋钱姓的发展特点基本上还是建立于隋唐五代的基础之上,即以吴越钱氏王族为核心,与其他支系相呼应。
    公元1276年2月,元军兵进临安,俘南宋恭帝赵?(xiǎn)及其宗室,南宋军民虽经顽强抵抗,终无法扭转颓局。1279年,南宋最后灭亡,天下复归于一统。应当说,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大体上促进了中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巩固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果,钱姓宗族虽失去了王族的显赫,国家虽灭,志气犹存,《钱氏家乘》载,元朝年间,钱氏无人有心仕宦,其气节颇为后人称赞。有元一代,钱姓宗族多不忘故朝旧主,纷纷弃政隐居,潜心于文教与工商事业之中。也有随着元朝大规模的屯田戍边政策向西域、蒙古等边疆地区发展,活动范围相应扩大。
    元朝统治者为了削弱各民族的反抗,维护自身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全国各族人民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天下之民按照征服或归顺时间上的先后,划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高低贵贱不同的等级,每一等级都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而原属南宋统治的江南各族人民因抵抗元军最为激烈,时间最长,所以被定为最低一等的南人,受到歧视与压制。
    但由于经过南宋百余年的经营,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尤其是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美誉的江浙地区,更成为当时天下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人口盈盛,社会繁荣,文化教育极为发达。入元后,这一地区虽因兵燹(xiǎn)纷扰,发展一度受到延滞,但很快就得到恢复,发展势头更炽,甚至成为元代繁荣与富足的象征,被喻为天堂之地。钱姓宗族在这一种背景之下,立足于江浙原有各居住地经商从教,发展文化事业,并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逐渐向周边一些新兴的城市和地区迁徙辐射,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又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家族支系,诸如松江(今属上海)钱壁,九亭乡(今属上海松江)钱全衮、钱惟善,江西吉水钱好德等等。
    明清时期

    公元1367年10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扫灭元朝残余势力,整军誓师北伐,宣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经过殊死战斗,至翌年7月(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被迫北遁,历时99年的元朝至此结束。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一面采取各种措施巩固统治,一面则安定社会秩序,大力发展生产,努力恢复自元末就已废弛的封建经济,使国家形势迅速得到好转。针对遭受元末战争破坏最为严重的中原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多是无人之地”的惨状,朱元璋以“江浙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元末少经兵燹,经济发达,人烟辐辏,土地已渐趋紧张”为由,下令向中原地区移民屯垦,目标主要集中在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不久,太祖又诏令向湖南、湖北等兵民逃死流亡殆尽的省份移民驻戊,规模相当宏大,影响深远。
    应当说,移民不仅对于恢复、发展战乱区的经济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使大量原先居住于江浙一带的钱姓宗族再度迁往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活动范围,进而形成钱姓历史上的又一次迁徙浪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江浙钱姓自五代以来便罕遇战乱,生活相对富足稳定,加之又极富文化传统崇尚学术,特别在元代其更以文教工商为业,勤俭治家,所以到明代时便很快涌现出一大批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栋梁之才,据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记载,仅其知名者便已百数,分布地区已不再限于江浙而遍及全国各地。他们或官或宦,或文或武,对社会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壮大、印证了钱姓“自古多才俊”。
    移居大陆之外

    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向海外移民早在秦汉时期便不乏其人,如徐福东渡扶桑、卫满北奔朝鲜等等莫不如此。不过直到明清之前这种移民规模都很微小,不成气候,且移民大多以经商逐利的商人为主。至明朝中晚期情况方有变化。当时由于明廷内部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迭相而至,朝纲废弛,政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特别是地处东南沿海的江、浙、闽、广等省份,土地兼并更为激烈,赋役繁重,剥削峻苛,大批农民破产流亡,陷入无立锥之地的困苦窘境,于是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移到海外谋生。
    清朝初期这种形势虽一度有所改观,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加上同期南北美洲以及东南亚等欧美国家殖民地急需廉价劳动力,因此闽、粤等沿海地出洋华侨人数剧增,而清政府为了弥补巨额对外贸易赤字、稳定货币,也希望通过海外移民减轻社会压力,赚取可观的外汇收入,所以转而采取放任移民的政策,故而又进一步促进了华侨队伍的壮大,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侨裔已达四百多万人,作为东南名门著姓的钱氏宗族自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从迁徙方向看,目标主要集中在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
    由于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距离最近,故而往往成为移民们的首选之地。仅明末崇祯年间,福建沿海饥民迁往台湾的就有数万人之多,形成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至17世纪初期,在台湾的汉族人数便已达到十万多人。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又有大批反清军民相继来台,据粗略统计,当时来自福建、广东的汉人移民有近20万,台湾钱姓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定居的。按照《台湾省通志·人民志》等书记载,南明桂王永历年间(1647~1661),福建同安人钱某入垦凤山县观音里竹仔门庄及后庄仔庄,首开钱姓迁居台湾之先河,惜其名已无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平定郑氏政权,海峡两岸宣告统一。为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巩固海防,清廷下令正式解除源自清初的禁海令,采取措施鼓励大陆百姓入台垦荒,东南沿海省份遂又掀起了新的一轮移民浪潮,其中尤以福建、广东两省为著。到乾隆年间,台湾已有“闽人约数十万,粤人约十余万”,全岛人口成倍增长,嘉庆时,台湾人口跃至200万,大部分都是闽、粤移民。与之相应,入台钱姓也空前活跃起来。乾隆二年(1737年),安溪人钱甫举家移居台北县泰山乡大山科村钱厝(cuò)坑,成为台湾钱姓第一位有名有姓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五十九年(土794年),大陆钱姓又分别有钱登选、钱(名无考)和钱子白等人率族众分三批入台,定居于凤山、苗栗、湖口等地。嘉庆四年(1799年),钱桐迁居凤山县。道光七年(1827年),钱兴和钱头等人迁居基隆。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有钱国珍迁居台湾县,并在当年中武举,成为当地移民中较有身份的人。总计自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钱姓人约有8次入垦台湾,不仅开拓了他们原有的生存空间,而且还为台湾带去了新的人口和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内战中失败、被迫败退台湾,大批军政科教人员随同迁台,其中就有不少的钱姓人,如国学大师钱穆、化学教育家钱思亮、报业巨子钱震、国民党高级将领钱大钧、钱怀源等等都是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到来,进一步扩大了在台的钱姓的影响力。如今,钱姓位居台湾大姓的第92位,主要分布在台北、凤山、苗栗、新竹等地区。
    在迁往台湾的同时,钱姓宗族中也有不少人漂洋过海,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从目前来看,其最主要的海外聚居地为东南亚和欧美诸国。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并通过不懈努力,与所在地各族人民一道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4人口分布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钱姓人口由53万增到270多万,达4倍多,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一千年中钱姓人口增加率是呈A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广东、云南省,大约占钱姓总人口的68%,江苏居住了钱姓总人口的24%,为钱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及泛长三角高比率的钱姓区。在近600年间,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虽存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情况,但向东南和南方的移民仍是主流。钱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皖浙沪、山东东南部、赣闽北部、湖北东南部、粤桂云大部、贵州西南、吉林大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5%。在沿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豫鲁中部、陕甘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其他地区,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0.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5.8%的钱姓人群。钱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九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九十八位,人口约三百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2%左右。
    5姓氏文化


    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濉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suī)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堂号

    彭城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吴越堂:钱镠(Liú)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钱镠生于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七岁启蒙,十二岁读《春
    钱氏金书铁券
    钱氏金书铁券
    秋》、《武经》,十七习武,十九岁因家贫,为生计贩运私盐,铤而走险,肩贩负米以养亲。二十一岁从军枕甲提戈,为将领董昌的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骁勇善战,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这些人为唐朝叛臣),战功累累。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董昌叛唐称帝,劝降无果后,他剿平了董昌,唐昭宗封他为镇海节度使、镇东节度使。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唐昭宗钦赐“金书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俗称免死金牌):“……恕卿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公元902年唐册封钱镠为越王,后又封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册封钱镠为吴越王。
    家谱家训

    江苏溧(lì)阳、安徽广德钱氏家谱不分卷,(民国)钱文选撰(即《钱氏家乘》,此书为吴越钱氏大宗谱),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潭钱氏六修族谱十五卷,首四卷,(民国)钱锡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彭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钱氏家乘
    钱氏家乘
    河北保阳钱氏宗谱,(清)钱漱泉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浙江桐乡州钱、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吴学浚等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永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钱氏家谱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善的家谱之一,从吴越国王钱镠开始,到如今的第五十世孙,有一千多年历史。家谱中所记载的每个人均有一至两页的介绍资料,包括住所、教育、儿女、研究等内容。
    钱氏远祖为轩辕黄帝,传到吴越国开国帝王的钱镠是第一百代左右,钱王三世五代的后裔遍及海内外,千百年来精英辈出,家族中涌现出许多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这与钱王家族尊教重学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钱王家训中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
    《钱氏家乘》载,钱氏家训如下:
    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 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 ,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 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 ,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 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 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 ,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d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3] 
    6世系源流


    1.少典---2.黄帝---3.昌意---4.乾荒(又名干荒、韩流)---5.颛顼帝(高阳)---6.称(偁.伯偁.伯称,颛顼国始祖)---7.老童(卷章.又名耆童)---8、吴回(重黎之弟,官至祝融)---9.陆终---10.篯铿(彭伯铿.彭祖.大彭国始封伯)---12.篯寿(彭伯寿.夏兵马大元帅)---14.篯通(彭伯通.其弟篯元哲.韦祖.豕韦国始封伯)---38.篯孚(周文王师兼泉府上士)---39.钱洼---40.钱?---41.钱宣---42.钱献---43.钱会---44.钱暠---45.钱奭---46.钱静---47.钱燮---48.钱巨---49.钱贵---50.钱登---51.钱平---52.钱定---53.钱嘉猛---54.钱政---55.钱琳---56.钱逹---57.钱渊---58.钱满---59.钱诚--60.钱珍---61.钱镶---62.钱炅---63.钱颐---64.钱融---65.钱元---66.钱丹(战国隐士)---67.钱产(秦御史大夫)---68.钱誉---69.钱诞---70.钱后---71.钱备---72.钱庆---73.钱斌---74.钱渶---75.钱系---76.钱婴--77.钱毖---78.钱介---79.钱林(西汉谏议大夫)---80.钱宪---81.钱敞---82.钱朔---83.钱咸(汉高密侯)---84.钱隐---85.钱冲--- 86.钱让(汉富春侯)---87.钱京---88.钱宝---89.钱睦---90.钱秀---91.钱广(晋永安侯)---92.钱弥(晋辅国大将军)---93.钱玮---94.钱兴德---95.钱伯仁---96.钱肃之--- 97.钱道始(陈永安县侯钱道戢从兄)---98.钱智昌(字文彊)---99.钱九陇(唐巢国公.初名钱瓛)---100.钱元修---101.钱孝憬---102.钱师宝---103.钱仁昉---104.钱硕亶---105.钱 沛---106.钱宇---107.钱宽---108.钱镠(吴越国开国皇帝)-- 庆系及后人分出的各个支系。[4] 
    7字辈排行


    总诀

    圣神功德厚,光盛武林春,勅劵传家宝,文章贯日清,
    诗书忠孝远,兰桂冕尊旒,温良恭俭让,奕叶立尼门,
    王侯从古有,英烈正今新,物华天象应,人杰地灵生,
    钱姓
    钱姓(4张)
    蛟腾连凤起,电紫与霞横,海阔波涛大,枝繁根蒂深,
    仰观星斗近,俯视泰嵩轻,皇图期巩固,终始袭骈臻。
    支派

    浙江乐清白石钱氏字辈:宗泰怀载动爱起节昭忠,士元存嘉宠修明启彦师,云礽恒继美孟仲允咸熙,德茂荣三锡志宏乐五知,永敦昌兴大万古振网维。
    云南昆明钱氏字辈:“铸本广济远 宏以宜泰人”。
    安徽怀宁钱氏字辈:“正、中、大、齐、光、普、寿、新、安、近”;
    浙江海宁钱氏字辈:“兴邦保国 崇德志道 通经博古 明体达用”;
    广东潮汕钱氏字辈:“伯思孝友仲怀敬恭忠信立德礼义衍芳”;
    江苏泰州钱氏“八训堂”字辈:“普存忠厚承先泽,兆启科名展俊才”;
    浙江浦江、兰溪五都钱氏字辈:“载 熙 泰 渖 崇 仁 义 礼 智 信 贤 良 方 正 禄 位 名 寿 英 俊 秀 杰 和 顺 光 昌 恭 俭”。
    湖南湘潭钱氏字辈:“广诒彰世序永锡茂宗支 绳武昭垂曰 人文蔚起 期景仰先贤 德鸿基 耀楚湘 诗书传(chuán,传的繁体)后代 克绍振纲常”。
    钱氏某支字辈:“思朝玉正良人 上开必世宏 大邦家之才 孝友忠厚泽 远德培光宗耀 主以毓方来”。
    8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上联: 马上运槊(shuò); 下联:国旁课读。
      ——佚名撰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用典自五代吴越王钱镠善射,能上马运槊。下联典出清朝钱陈群幼家贫,母陈书故工六法,课读于纺车旁。
    上联:射潮靖海;下联:庐墓旌(jīng)闾(lǘ)。
      ——佚名撰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钱塘大堤,为潮水所毁。吴越王钱鏐命强弩数万射之,潮退堤成。下联典自宋·钱尧卿童年丧父,终日守墓,举为孝廉。
    上联:泽承周府;下联:名并钱郎。
    ——佚名撰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钱氏来历。下联典指唐·钱起。
    上联:彭城世泽;下联:越国家声。
      ——佚名撰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彭祖为钱孚之祖,尧时封于彭城(今徐州)。钱镠,五代吴越国王。
    五言通用联

    上联:“武肃功名久”,下联是“彭城世泽长”;横批:“铁券家声”。
    -------上联指吴越武肃王即唐末五代初、统治江浙一带40多年的吴越王钱镠(Liú)。钱镠出生于唐大中六年(852年)浙江临安的一个“世田渔事”家庭,自幼好武,后又喜文。19岁时因家境贫困,以贩私盐为生。21岁时参军,由于他机智多谋又勇敢善战而屡屡得胜,故因功累升。唐乾宁三年(896年),钱镠在平定董昌叛唐称帝的战役中大获全胜,被唐王朝封为镇海和镇东节度使,统辖江浙一带。但钱镠以“保土有民为主”,爱护百姓,提倡养蚕种麻,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并亲自带领士民修堤、筑坝、建城。在“保境安民”的口号下,短短几十年,在藩镇割据、战乱不止、民不聊生、遍地烽火的中国大地,唯有他统治下的江浙(吴越)一带,成为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的一个“世外桃园”,实在难能可贵。钱镠还“度德量力而识时务”,从无非分之想。他始终尊重唐王朝,拥护国家的统一,并且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孙,要“子子孙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钱镠终年81岁,在位41年,墓葬临安安国山麓,并由朝廷批准为其分别在杭州和临安建祠立碑。[5] 下联的“彭城”指郡望,横批的“铁券”指唐昭宗钦赐钱镠的“金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
    上联:彭城居世泽;下联:越国振家声。
      ——佚名撰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彭祖为钱孚之祖,尧时封于彭城(今徐州)。钱鏐,五代吴越国王
    七言及以上通用联

    上联:“钱姓周文王钦赐”,下联:“铁券唐昭宗敕封”。
    ——此联为浙江金华钱氏宗祠“敦睦堂”门联。上联指出钱氏起源为周文王所赐“官姓”(钱府上士),下联为金书铁券的殊荣。
    上联:启匣尚存归国诏;下联:解弢(tāo)时拂射潮弓。
      ——佚名撰钱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五代武肃王钱镠。
    上联:仙凤玉露争飘洒;下联:密竹疏松斗志苍。
    ——钱大昕(xīn)撰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清代著名 学者、乾隆进士钱大昕(1728-1804)撰书联。钱大昕,字晓徵,号竹汀,江苏嘉定人。治学方面颇广,于音韵训诂尢多创见,长于校勘考订,有《廿二史考异》。
    4. 上联:名标鼎甲,门闾代代;下联: 秀毓钱塘,兄弟怡怡。
      ——佚名撰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自明代翰林修撰钱福,弦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第一;上联后句典自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升,万历殿试第一。下联前句典自明人礼部侍郎钱谦益;万历进士。下联后句典自宋代秘书监钱昆及其弟翰林学士钱易均为进士。
    5.上联:陌上花开,铁券王孙君独秀; 下联: 梁间燕语,乌衣子弟我重来。
    ——佚名撰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无锡钱氏宗祠联。上联“铁券”,典指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唐昭宗赐给他铁券(即铁契,古代皇 帝颁赐给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唐以后则嵌金,刻有免死等特权的文字);下联“乌衣子弟”,典指豪门望族的后代。“乌衣”,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以南,三国时吴国曾在此驻兵,因士兵穿乌(黑)衣而得名。东晋时,因王、谢等大族住在这里,从此闻名。
    9姓氏名望
    编辑

    古代

    篯铿(约公元前2250-约公元前2105年):生于帝尧二十三年夏历三月初三,死于帝禹二十年夏历六月十二,享年约145岁。为大彭国第一代始祖,后世便尊称其为彭祖。是颛顼的六世孙(四代孙)、黄帝的九世孙(七代孙)。篯铿继承父亲陆终的氏族部落长职务后,注重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形成强大的篯氏部落。帝尧四十八年(公元前2225年),尧封篯铿居彭城,为大彭国。帝禹元年(公元前2124年),禹登帝位,时篯铿已126岁,但仍不觉得其衰老,并能主持和参加部落内的各种活动。 [4] 
    钱九陇:(573-645),晋陵(今浙江长兴)人。大唐开国功臣,善骑射。晋阳起兵之初,为唐高祖李渊府臣,兵起,以功授金紫光禄大夫。及克京城,拜左监门郎将。从平薛仁杲、刘武周,其后从太宗擒获窦建德,平王世充;从隐太子讨刘黑闼于魏州,力战破贼。后官累至左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巢国公。贞观十九年,疾终於私第,时年七十三岁,谥曰勇,陪葬献陵。
    钱乐之:南朝宋太史令,元嘉中奉诏铸造原为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后又作小浑天仪。
    钱 起:唐代大诗人,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有《钱考功集》。

    钱 镠(Liú):五代政治家,吴越国的创立人,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6] 。
    钱弘俶:钱镠之孙,公元948-978年在位,曾配合宋灭南唐。后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受封为淮海国王。
    钱惟演:临安(今浙江省杭州)人,钱弘俶之子,北宋累官至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辞藻清丽。所著今存《西昆酬唱集》、《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钱 易:北宋钱姓成名最早的名人,浙江人,十七岁时考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
    钱 乙: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丞。他广博医学,精《本草》,有《伤寒指微》、《婴孩论》、《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钱 选:浙江省吴兴人,宋末元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柔劲,着色清丽,自成风格。
    钱德洪(1496年—1574年)名宽,号绪山,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浙江余姚(现由宁波市代管)人。
    钱谦益:江苏常熟人,明万历进士,在明清均任高职,博学工词章,主东南文坛数十年,主张诗要有本,反对严羽妙语说。著有《初学集》、《有学集》。
    钱一本:明朝易学家,江苏常州人,官至御史。
    钱棨
    钱棨
    钱棨:(1734-1799)字湘舲,号振威,清代江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钱綮自幼饱读诗书,勤学不辍,以才华过人远近闻名。他是中国科举历史上两个“六元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28岁以县、府、院试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乾隆辛丑一甲一名进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乡试第一的成绩中举为“解元”。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进京会试,得中第一名会员;同年殿试中,又摘得状元。
    钱陈群:浙江嘉兴人,清代大臣,累官至右通政史。善诗,为乾隆赏识,时相唱和,与沈德潜合称江浙两大老,有《香树斋集》。
    钱大昕: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清代考据学家,尤长于史,以考证方法治史。著有《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元史艺文志》、《潜研堂文集》等。
    钱曾:清代藏书家、版本学家。字遵王,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述古主人。虞山(今江苏常熟)人。父亲钱裔肃和族曾祖钱谦益(见绛云楼)都是藏书家,受其影响,钱曾年轻时即有志于收藏古籍,访求图书不遗余力。他入清后便无意仕途,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江南奏销案中因欠赋被革去生员。他继承了其父的藏书,后来又得到了钱谦益的绛云楼焚余之书,使藏书聚至4100余种,其中有很多宋元刻本和精抄本,成为继钱谦益绛云楼和毛晋汲古阁之后的江南藏书名家。晚年和钱谦益有隙,钱谦益去世后不久,他和柳如是的部分藏书,亦被其收去,柳如是因此而被逼自缢。钱曾的藏书室先后命名为述古堂和也是园。他重视宋元刻本及旧抄本,并认真校书,为古籍存真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先后藏书达30余年,自称“食不重味,衣无完彩,摒当家资,悉以藏书”。他还与当时的毛晋、毛扆父子,陆贻典,季振宜,冯舒,冯班兄弟,叶奕,顾湄等藏书家互通有无,易书抄校,从而使一些珍本秘籍得以流传。最喜宋版古籍,藏书近5 000种,数十万卷。建书楼“述古堂”,另有“也是园”、“莪匪楼”。与江浙各藏书家如曹溶、金俊明、叶树廉、冯舒、毛扆、陆贻典等人,借抄图书。钱氏抄书以其纸墨精良、校勘仔细而著称,世称“钱抄”,与毛晋抄本媲美。他去世后,藏书大部分归于泰兴季振宜。其藏书印有“彭城世家”、“述古堂藏书记”、“虞山钱曾遵王藏书”、“钱遵王藏书”、“莪匪楼藏书”、“钱遵王述古堂藏书”、“克庵”、“传家一卷帝王书”、“篯后人”等印。子钱沅,字楚殷,继承藏书,有藏书印为“传家一卷帝王书”等。
    近现代

    钱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历任北京各名校教授,原名夏,字中季,后改名玄同,字德潜,号疑古,自称“疑古玄同”,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著名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一生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以及音韵学诸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1939年1月17日逝世,终年52岁。[7] 
    钱壮飞烈士
    钱壮飞烈士
    钱壮飞:浙江吴兴人,中共烈士。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1915年考入北京医科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在医院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到上海,任职于上海无线电管理处。1929年底,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1931年4月25日,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拯救中共于危难之际;后进入中央苏区,历任中革军委政治保卫局局长等重要职务。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35年4于长征途中月牺牲。[8]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
    钱学森
    钱学森
    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中央研究,决定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同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青年钱伟长
    青年钱伟长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力学家。著有《穿甲力学》、《广义变分原理》等 ,民盟成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 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于2010年7月30日上午6时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生于浙江绍兴,核物理学家。钱三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留学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局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作为原子能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计划地制定者,对中国原子能事业、“两弹一星”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9] 1992年6月28日逝世。他对中国核工业事业的发展居功至伟,与钱学森、钱伟长并称“三钱”。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
    钱穆(mù)
    钱穆(mù)
    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30日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当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原名仰先,字哲良,曾用名钟书,字默存,
    钱钟书
    钱钟书
    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集《谈艺录》等。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端升(1900年2月25日--1990年1月21日):字寿朋,上海市曹行乡人,中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社会
    钱端升
    钱端升
    活动家。中国政法大学首任校长。他17岁考入清华大学,不久入著名的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24岁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后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首任院长;1954年参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工作,是该宪法的主要起草者。现设有部级奖项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纪念其学术贡献。
    作为杰出的爱国民主知识分子,钱端升先生长期致力于发展新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事业,对中国立法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为中国培育了大批人才,不少海内外知名人士都曾受过他的教益。[10] 

      

      
    钱其琛:上海

    嘉定人,1942年10月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相当大学文化 ,毕业于前苏联中央团校。1942-1945年,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习时入党并任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1954-1955年,赴苏联中央团校学习。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十三届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199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2005年11月被授予蒙古国最高勋章——“北极星”勋章,以表彰他长期以来为发展蒙中关系所做的贡献。通晓俄语、英语,略通法语。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钱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1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79年9月进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2007年兼任洛阳工作站站长。主要代表作《汉魏洛阳城出土瓦当的分期与研究、《汉魏洛阳故城沿革与形制演变初探》,《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由阊阖门谈汉魏洛阳城宫城形制》等多篇文章。1993年起,负责汉魏洛阳城考察工作,先后主持了金墉城、永宁寺西门及塔基、唐代白马寺、北魏宫城阊阖门以及附近两周墓地、宫城二号与三号门址、宫城西南角、内城东北角等考古勘查发掘。主要从事汉唐城市与墓葬考古、建筑瓦当与佛教造像研究等。先后撰写发掘报告与研究专著4部、发掘简报与论文70余篇。[11] 
    钱文忠
    钱文忠
    钱文忠:1966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无锡市。中共党员。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医圣李时珍》、《班墨传奇》、《巴利文讲稿》,译作有 《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