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拼音:T

    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有分布。在韩国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唐姓是中国姓氏排行26位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这6省唐姓占全国唐姓人口60%。

    简介
    《说文》:“唐,大言也。” 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三支:姚姓、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历史。第二支是姚姓子孙衍生的唐姓,第三支是外族姓政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600余万,为全国第16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等地,大约占唐姓总人口30%。唐姓人口在北方诸省的比例大约在0.65,在南方比例大约1.2%左右,而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比例在2.4%。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唐氏孟权公后裔群】:郡号:晋昌郡;堂号:桐封堂;唐孟权后裔,其后裔居于广西全州/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阳、四川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等地。字辈: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这支属于宋朝“五豸唐门”唐介后裔。

    《说文》:“唐,大言也。”指言语夸诞不实之意。帝尧号陶唐氏,应是以烧陶为业的部落之首领。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个枝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外。汤沸时,声响大,故唐与汤音义可通。而后人在字典中所解释的唐字,已经失去了唐的本义,而引申“声响大”为“说大话”之意了。但是,唐作为地名和姓氏,它仍旧保留了本义。唐氏族与陶唐氏有关,唐即以陶器煮汤之意,说明这个氏族已经用熟食代替了野蛮的生食,是文明的进步,也即原始社会所称的陶唐孝。陶唐氏族是以制烧陶器的职业作为氏族名和族徽的,进而发展深化出陶、唐、汤、荡等相应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称唐,最终形成唐国和姓氏。
    唐[唐、啺,读音作táng(ㄊㄤˊ)]

    宗亲会
    世界唐氏宗亲总会由大唐青年联合会、唐氏文化研究会、唐氏企业联盟组建而成,又称“三会”。
    大唐青年联合会

    2012年7月21日上午由唐氏部分宗亲于中国湖南长沙岳麓山成立发起成立全球性唐氏宗亲青年组织——大唐青年联合会。
    会长:唐祖晓
    执行会长:唐贤敏
    本会的宗旨:团结奋进、敢为天下先、教育兴族、实业兴邦。
    为建设世界唐氏而努力奋斗。
    (一)团结:爱国爱族、互帮互助;
    (二)教育:搭建全球唐氏青年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筹备成立大唐商学院为唐族培养培养唐氏“德、智、体、众”兼备的优秀人才。
    (三)实业:秉承洋务运动先驱唐挺枢:“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努力发展唐氏实业,发展唐氏金融业;
    (四)扶弱:帮扶唐氏和社会各界弱势群体;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五)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弘扬唐氏家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六)交流:与不同姓氏、民族青年交流、建立 友好关系。
    第四条 本会的活动地域:全球
    唐氏文化研究会

    唐氏文化研究会由“中华唐氏宗族文化研究会”发起成立,是由中国和海外唐氏族人寻根问祖,世系源流、家乘谱碟研究,“唐氏文化研究会”和海内外学术交流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组织,他负有指导编写各地唐氏族谱,研究和保护唐氏文化遗产,宗亲联谊,凝聚乡情、亲情、友情,团结协作,解决唐族事务,唐氏企业家信息交流、团结协作、孝慈友爱、兴族作贡献的职责。[1]
    唐氏企业联盟

    唐氏企业联盟由“中华唐氏企业联盟战略研讨会”发起成立。
    起源
    唐(táng)姓,源出有:[2-4]
    源流一

    出自姚姓和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郧,舜帝是黄帝十世嫡长孙姓姚名重华。尧舜是他们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鄌)为姓。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几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源流二

    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普米族,自称培米、拍米、批米,普米语中“米”意为人,培、拍、批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语的汉义为“白人”。普米族的他称较多,汉文史籍依其自称而写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称白狼夷。至晋朝时期,以他称而写作‘西蕃’,清朝以后称之为“西番”。在其周围的少数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称之为“巴”,彝族则称其为“俄祝”,纳西族称之为“博”。清朝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维西见闻录》等史籍中,亦将普米称为“巴直”。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汉姓,其它普米族汉姓大多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汉姓已发展为郭、杨、马、董、烟、肖、龙、宋、项等等。
    这四个普米族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木里盐源后所、右所、中所、宁蒗蒗蒗、永宁、宁蒗温泉、拉伯、西川、木底箐、翠玉、红桥、新营盘、战河、跑马坪、永胜、丽江、维西、宁蒗金绵、西川、新营盘、宁利等地。从整体看,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分布的一个特点。普米族大部分与其他民族杂居,使之形成了开朗。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
    源流三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源流四

    源于回纥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元史·唐仁祖传》中的记载,元朝时期,西域畏兀人中有唐仁祖。唐仁祖,字寿卿,畏兀人(回纥),因其祖辈称唐古直氏,因此宋、元时期其子孙都以汉姓唐为氏。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
    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⑵.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⑵.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⑶.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⑷.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⑸.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⑹.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⑺.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源流七

    源于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藏族,出自民国初期西藏唐官,属于以官职称为为氏。民国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两大官吏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唐吉忒官,负责辅佐北洋政府管理西藏地区政务事宜,可以由任何普通人来担当,但必须通晓汉、藏两族语言,不论职位,统称唐吉忒官,简称唐官。其实,唐吉忒官的主要职责就是沟通汉族与藏族之间的语言与生活习俗,帮办一应杂务。在唐吉忒官及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姓者,称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始祖
    得姓始祖

    主要为唐尧(伊祁放郧、姬放郧、帝尧)、虞舜姚重华、唐叔虞(姬叔虞)、唐仁祖(唐古直·仁祖)。
    各支始祖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冕生持(承信郎),持生信明,信明生泽(迪功郎),泽生干(县丞),干生三子一女,自本、自木、自介,一女适伍进士,自本生天定、自木生天成、自介生天申,天申生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之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两岸村庄。
    迁徙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16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16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6%左右。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唐姓
    唐姓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先秦时期
    唐姓最初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秦汉时期
    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太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唐纯之子唐令世,唐令世之子唐灵芝,为寿阳令。唐灵芝之子唐邕,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唐羲隋府州刺史,唐鉴为武贲郎将,唐鉴之子唐俭,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俭弟唐宪,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隋、唐两朝时期
    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
    宋、元两朝时期
    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奉天府(今沈阳)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岫岩灵沟等地。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坰、唐介、唐淑问(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全州、广西灌阳、四川广安岳池、绵阳安县、重庆等地;唐介后裔居于广西玉林、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湘潭唐氏
      始祖义华公,字国珍,行二,世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洗马池四排楼下,仕元永州太守,至正15年(1355)挂冠归里,舟过潭之昭陵,偶值风阻,挈家泊岸十里许而居,至四派衍为芳、源两房。清康熙26年(1687)建宗祠于虎啸坝。清初纂成墨谱,康熙57年(1718)续修,乾隆12年(1747)三修,乾隆35年(1770)四修,道光2年(1822)五修,咸丰8年(1858)六修,光绪28年(1902)七修。字派:(自十八世始)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唐姓人口分布比例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分布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600余万,为全国第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600余万,增长了30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30%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0%的唐姓人群。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家谱
    广西全州沙坪(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于民国修《沙坪唐氏家谱》,老谱珍藏于广西全州沙坪庙头共11卷,始祖唐孟权;宋朝时期先祖有唐介、唐坰,号称“五豸唐门”。
    上海唐氏重修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泰兴县珊瑚洋港村。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唐念曾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常州唐氏渑豸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云和等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唐晋歧等修,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24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顺德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缺一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增儒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垂裕堂排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泰诚、唐续彬等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存世系一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清)唐允中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六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肇瑾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茂盛等修,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十九卷,附谱一卷,(民国)唐秋泉修,民国27年(公元1948年)享叙堂排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芝堰乡上唐村(缺第七~八卷)。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甘溪乡刘家村。
    浙江兰溪唐氏宗谱五卷,(民国)唐文卿纂,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黄店乡山後塘村。
    浙江常山晋昌唐氏宗谱四卷,(民国)祝其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弄村猪母山底。
    浙江常山球川里山唐氏宗谱八卷,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序)。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里山(缺第四卷、第八卷)。注:首修於清乾隆16年。
    浙江常山唐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岩前村(不全)。
    浙江遂昌蔡溪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遂昌县焦滩乡格路口村。
    安徽含山濡须唐氏宗谱四卷,(清)唐之传、唐名庚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情美、唐步鳌等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绍勋堂木刻活字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唐萤英五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潜山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石台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洪松、唐为均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福建莆田续北苕国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朝泰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绩溪唐氏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江西唐氏欧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江西万载唐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唐景皋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十一卷下册)。
    江西万载唐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唐萤等纂修,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三~四卷)。
    江国铜鼓金鸡唐氏宗谱,(民国)唐忍铭、唐烈明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地名办公室。
    河南固始唐氏族谱,(清)唐颂平、唐舜英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湖北新洲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唐江涛、唐秀清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李旻村。
    湖北江陵唐氏家谱世系图一幅,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江陵县荆城渔场湖北江陵县档(复制件)。注:文字为满文。
    湖南长沙唐氏续修支谱,(民国)唐树林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长沙唐氏桐封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宁乡晋阳唐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唐启煦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石汉唐氏六修通谱五卷,首一卷、末三卷,(民国)唐藻亭、唐荫宝等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垂镌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另有一部存四册)。
    湖南湘潭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民国)唐泽耀纂修,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二十二卷,(民国)唐述春、唐泽煌等纂修,民国31年(公元1942年)敦本堂排印本32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十卷,(清)唐星焕纂序,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新园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民国)唐业凖、唐业棐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伦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残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衡山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卿杜、唐文青续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唐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思芳等续修,清朝道光年间唐氏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晋昌唐氏五修族谱,(清)唐清思纂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九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四修族谱,(清)唐荣朝、唐鼎元修,唐明铣等纂,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五修族谱,(清)唐吉光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武冈唐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唐丙德、唐汝梅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存四卷)。
    广东揭阳唐氏房谱著者待考,(清)唐昭喜纂修,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新会白石唐氏族谱,(清)唐元栋纂修,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清)唐集瑶续修,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七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琼山唐氏族谱二卷,(清)唐焕章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西唐氏族谱五卷,(清)唐廷植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永福唐氏族谱,(清)锄经草堂重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四川绵竹唐氏家乘,(民国)唐渊儒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锦竹唐氏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唐氏族谱,(清)唐迪瑔续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六卷,(清)唐道济撰,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开县东门乡十一村(缺第四卷)。
    四川仪陇唐氏宗谱一卷,(清)唐勋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四川宣汉唐氏谱一卷,(清)唐治儒编,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东安乡。
    春风唐氏家谱一卷,(清)唐殿选纂辑,清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
    唐氏族谱十卷,(清)唐学珊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采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玉祁唐氏族谱二十四卷,(民国)唐荣惠等重修,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梧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绵西唐氏二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恭文等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家谱,(清)唐子俊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乐唐氏宗谱二十卷,(清)唐笙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迁锡唐氏家乘,(清)唐锡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唐氏家谱东分,西分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肯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文青等续修,清朝乾隆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1999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桐木桥唐氏三修族谱,(清)唐文裕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可考唐氏族谱,(清)唐家谟,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3年)四敬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近有缺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家谱,著者待考,铅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丹徒开沙唐氏宗谱,(民国)唐德榜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六卷,(清)唐国海等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德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民国十八年唐在复增补重订。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世谱,(清)唐锡瑞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金鸡唐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晋阳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8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阴唐氏支谱,(清)唐季达等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奉贤唐氏族谱,(清)唐贞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新河唐氏宗谱八卷,(清)邵之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7年)凤梧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善邑唐氏续修支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丑年索贻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三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四修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贵州镇远唐氏族谱,(清)唐安,唐朝聘,唐明纂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4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保存在青溪铜鼓浪本祠。
    字辈
    广西全州沙坪、广西灌阳、四川岳池红星、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字辈:
    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
    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
    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
    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
    湖南善邑唐氏字辈:
    一支:“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继希志方启”;
    一支:“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
    一支:“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傅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湖南浏阳唐氏字辈:
    小河旧序:“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
    大屋旧序:“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
    小河大屋新序:“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
      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
      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
      续字派: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 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
    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湖北随州唐氏字辈(叁道坟):“万国世道洪光”
    江苏东海、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宪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
    晋阳堂。淦田唐氏庭梅公(自湘潭迁益阳衡龙桥唐家坪)后裔派语(17派始):
    富显仲表,倚添日名。万世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众家声。
    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永兴道德,博厚高明。
    优良传统,硕果丰盈。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唐氏一支字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唐氏一支字辈:“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四川南充营山骆市新华村唐氏字辈:“正元世登高,文运昌其子,代有贤良仁,懿体长发达”
    唐氏一支字辈:
    行辈:“飞鸿广大……”
    字辈:“文思朝光大德……”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安徽安庆宿松县(原松滋侯国故地)唐氏字辈:“道正耀天光学富功先裕得崇明仕章”,堂号:枫湖
    安徽安庆枞阳钱桥唐湾一支字辈:
    孟之嘉时国 世德启文光
    积庆贻燕翼 昌炽振家邦(灵台供奉有“晋阳郡”三字,相传祖辈4兄弟来此传衍了后代)
    安徽亳州唐氏字辈:“亨井士学文传家保敏善作福言”。
    贵州遵义唐氏一支字辈:“一国从来盛,俸律紫微祥,应知忠孝茂,政治启大昌”。
    湖南东安一支字辈:“荣添善喜以 太应尚廷世 人立高明志 纯修方可传 守宜开佐治 师济绍孚先 敬溯发祥第 本源启晋昌 桐圭锡祚胤 祖德远流芳”
    湖北枣阳一支:田运赵开,玉树金南,乃家之宝
    山东莒县一支:月明永和顺,正立乾坤在,忠宪传开成,仁义玉启智。
    湖北建始一支:世代斉荣昌,贻谋继远长,流芳传美秀,垂裕绍吉祥,诗书保国本,俊士启文光,大庆开儒第,朝廷选贤良
    陕南安康一支:文学仕化章,国正明家帮,天太登科帝
    四川金堂金龙:楚国有贤才引为朝中仕良善定盈昌
    安徽阜阳太和县的唐氏一支字辈:...德洪朝廷广...
    安徽阜阳颍泉区唐氏一支字辈:...启(付)瑞(fèi)超洪...